計量檢定作為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,其績效管理水平直接關系量值傳遞的準確性和公共服務效能。在高質量發(fā)展背景下,傳統“重投入輕管理”的模式已難以適應戰(zhàn)略性新興產業(yè)對精準測量的需求。本文從理論框架、實踐路徑與技術創(chuàng)新三個維度,系統剖析計量檢定績效考核的優(yōu)化方向,為構建“全鏈條、可量化、強反饋”的現代計量治理體系提供參考。
計量考核的理論框架與法規(guī)依據
計量績效考核的合法性基礎源于國家量值傳遞體系的法定屬性。《計量標準考核辦法(2025修訂)》(國家市場監(jiān)督管理總局令第101號)明確規(guī)定,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及部門、企事業(yè)單位最高等級計量標準需接受強制性考核。該框架將考核內容具象化為六大維度:計量標準器的溯源有效性(如強制檢定或校準證明)、技術文件的完備性(檢定規(guī)程/技術規(guī)范)、環(huán)境條件的符合度(溫濕度、防震等硬性指標)、人員資質的合規(guī)性(至少兩名持證人員)、管理制度的系統性(涵蓋溯源、事故處理等18項制度)、以及技術性能的穩(wěn)定性(重復性驗證)。
國際法制計量組織(OIML)在JJF 1033-2008《計量標準考核規(guī)范》中進一步細化技術準則,提出“計量標準的不確定度”概念,要求其分量需通過B類評定或校準證書量化驗證。我國市場監(jiān)管總局171號文則從戰(zhàn)略層面強調,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是“國家重要戰(zhàn)略資源”,績效考核需服務于“填補重點量值溯源鏈空白”和“解決測量技術瓶頸”。這標志著計量績效管理從設備合規(guī)性審查,向支撐產業(yè)升級的基礎設施能力評估轉變。
績效指標的多維構建路徑
設備運維的精細化管控 成為基礎支撐。廣州市計量檢測技術研究院在2025年預算中,將場地租賃(≥11400平方米)、車輛維護(故障率≤5%)、設備購置(驗收合格率≥95%)等運營成本轉化為26項量化指標。其創(chuàng)新點在于將“原子時標與國家基準時差≤30ns”等專業(yè)技術參數納入KPI,使實驗室守時能力可測量、可比較。
人才效能的科學化評估 是能力保障核心。根據《計量標準考評員管理規(guī)定》(市監(jiān)計量發(fā)〔2021〕22號),一級考評員需滿足“8年技術工作+3年本項目經驗”的硬性門檻,并通過測量不確定度評定報告考核。南通市計量所則通過“編外人員考核完成率≥99%”、“職稱人員占比≥70%”等指標,實現人員能力與崗位需求的動態(tài)匹配。這印證了企業(yè)績效研究中“考核指標與崗位職責綁定”的理論主張。
公共服務效能導向 強化社會價值。東湖區(qū)市監(jiān)局將集貿市場電子秤、社區(qū)醫(yī)院血壓計的檢定覆蓋率設為關鍵指標,2021年投入20萬元完成13個市場器具全檢定,推動“強檢覆蓋率提升”與“消費投訴下降”雙目標實現。上海市計量院的“互聯網+計量”平臺更以系統用戶滿意度≥85%、故障處置率100%為指向,使公共服務可感可知。
表:計量檢定績效考核核心維度與指標示例
| 考核維度 | 法規(guī)依據 | 典型指標案例 |
|||-|
| 設備運維 | JJF 1033-2008 | 設備驗收合格率≥95% · 原子時標時差≤30ns |
| 人才效能 | 《計量標準考評員管理規(guī)定》 | 持證人員占比 · 考評任務完成及時率 |
| 服務效能 | 《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指導意見》 | 強檢覆蓋率 · 公共服務滿意度≥85% |
實踐困境與優(yōu)化路徑
指標科學性不足 仍是突出短板。東湖區(qū)在績效評價中自曝痛點:“全年檢定批次估算合理性存疑”、“單價偏離市場均價”,折射出基層單位對成本效益分析的缺失。類似問題在企業(yè)績效領域同樣高發(fā),如“考核指標與崗位職責脫節(jié)”、“忽視質量只求數量”。解決方案在于引入作業(yè)成本法(ABC),如廣州市院將“單次關口核排查成本≤0.11萬元”寫入預算,使經費投入與產出精準掛鉤。
動態(tài)反饋機制缺位 削弱管理效能。計量標準證書5年有效期的設定,易導致“重首次考核、輕過程監(jiān)督”。市場監(jiān)管總局171號文對此開出藥方:要求通過“盲樣檢測+計量比對”實施持續(xù)性監(jiān)督。上海市的實踐更具創(chuàng)新性——對能耗監(jiān)測系統設置“重復故障發(fā)生率≤1%”的預警紅線,形成“監(jiān)測-預警-整改”閉環(huán)。
區(qū)域協同壁壘 制約資源效能。計量標準二級考評員雖由省級考核,但跨區(qū)域調配仍受限于屬地管理。破局思路可見于粵港澳大灣區(qū)做法:廣州計量院通過“設備共享+人才互認”,使檢測能力利用率提升至98%,印證了“績效考核需服務于資源整合”的研究結論。
技術創(chuàng)新與未來方向
數字化轉型 正重構績效管理范式。上海市計量院開發(fā)“LIMS系統+能耗監(jiān)測平臺”,實現檢定進度、故障響應、數據可靠性的實時看板管理。區(qū)塊鏈技術的應用更可期:如將計量標準器校準記錄上鏈,確?!耙淮武浫搿⒉豢纱鄹摹?,從源頭保障考核數據真實性。
量子化變革 催生新指標體系。隨著量子計量基準的發(fā)展,時間頻率領域已提出“光纖網絡通暢率≥90%”等量子時代特有指標。未來需重點構建“扁平化量傳體系適配指標”,如“直接溯源至國家基準的項目占比”、“跨層級傳遞不確定度損耗值”等,響應國際計量局(BIPM)倡導的量值傳遞扁平化趨勢。
綠色低碳導向 融入績效框架。國能中心項目通過核排查120家用能單位數據,將“碳排放測量準確度”納入考核。下一步可參照歐盟“Green Deal”標準,開發(fā)“單位檢定能耗”“低碳實驗室認證”等特色指標,使計量績效與國家雙碳戰(zhàn)略同頻共振。
表:計量績效考核技術創(chuàng)新方向與潛在指標
| 技術驅動力 | 管理變革方向 | 新興績效指標示例 |
|--|-|-|
| 數字技術 | 過程透明化 · 數據可追溯 | 數據上鏈率 · 實時監(jiān)控覆蓋率 |
| 量子計量 | 體系扁平化 · 精度提升 | 直接溯源占比 · 跨層級傳遞損耗值 |
| 雙碳戰(zhàn)略 | 綠色低碳轉型 | 單位檢定能耗 · 低碳實驗室認證 |
計量檢定績效考核的深層價值,在于將“度量衡”這一古老技藝轉化為高質量發(fā)展的現代基石。當前需以法規(guī)為綱(完善JJF 1033等規(guī)范)、技術為翼(融合數字與量子技術)、效能為本(強化成本與滿意度控制),構建“全要素可量化、全過程可追溯、全區(qū)域可協同”的考核體系。未來研究可向三個維度突破:探索復雜量(如碳排放)的計量績效模型;建立“計量-產業(yè)”效能關聯圖譜;開發(fā)人工智能驅動的績效預警系統。唯有讓每一臺標準器的誤差可控、每一名考評員的能力可測、每一次檢定的價值可見,方能筑牢制造強國與質量強國的精準基石。
> 黑夜中的游標卡尺從不言語,
> 但分毫的誤差已在星河間刻下軌跡;
> 當考核表上的數字被賦予溫度,
> 每一顆螺栓的扭矩都擰緊了時代的精度。
轉載:http://www.caprane.cn/zixun_detail/450141.html